俄罗斯产子中心
网站banner图片

热门推荐

文章推荐

当前位置:俄罗斯产子中心 > 海外助孕案例 > 正文
张亦辉:用叙述卵巢早衰不排卵能治愈穿越死亡
来源:http://www.xhtmt.com  时间:2019-04-12
摘要:代孕网小编分享张亦辉:用叙述卵巢早衰不排卵能治愈穿越死亡(散文)相关信息,分别包括:以下代孕网小编精选的张亦辉:用叙述卵巢早衰不排卵能治愈穿越死亡(散文)总能找到

代孕网小编分享张亦辉:用叙述卵巢早衰不排卵能治愈穿越死亡(散文)相关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代孕网小编精选的张亦辉:用叙述卵巢早衰不排卵能治愈穿越死亡(散文)

  总能找到你想看的!

  作者简介

  

  张亦辉,浙江东阳人。年轻时从事小说创作,相对满意的中短篇都发在宗仁发先生主编的《作家》杂志;中年后转向文学随笔的写作,陆续刊于《人民文学》《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化》《世界文学》等杂志,多次入选年度随笔排行榜。浙江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曾获得浙江省作协文学期刊发表奖二等奖。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布朗运动》、《人是怎样长出翅膀来的》,以及评论著作《小说研究》《穿越经典》《小说十讲》《叙述之道》与文学随笔集《叙述》。近年在浙江图书馆举办了三十多场文学与电影讲座,并获聘浙图文澜讲坛客座教授。

  作者声音

  张亦辉创作谈.mp3来自北京文学00:0002:37

  散文

  

  用叙述穿越死亡

  文 / 张亦辉

  1

  借着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创作,伟大的托尔斯泰对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发起了强有力的正面进攻与突破。

  托尔斯泰先用一章的篇幅叙述了同事亲友面对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态度: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使每个人不由得推测,人事上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动,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托尔斯泰一语道破了一个铁一般坚硬又像铁一般寒冷的真谛,就像生命只属于自己一样,死亡也专属于自己,需要独自去面对与承担。同事们甚至不会因为他的死亡而影响到当晚的牌局。托尔斯泰只用寥寥数语就写“活”了旁观者眼中死者的模样:

  “死者和别的死人一样,躺的姿势特别笨重,完全是死人的样子,僵硬的四肢直挺挺地伸展在棺材的铺垫上,头搁在枕头上……鼻子翘起,好像压在上嘴唇上。”

  一个人死了之后,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与别的死人完全一样的死人,甚至连自己的鼻子也不再是呼吸的有用的器官,而成了一种压迫与累赘。

  接下来,托尔斯泰用剩余的十一章,叙述了临死前的伊凡·伊里奇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病痛与死亡。当然,主要还是面对病痛与死亡,仿佛他的人生不仅短暂,而且完全没有意义,只不过是迈向死亡的一个无谓的跳板和桥梁。所以,患病后的伊凡·伊里奇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

  “我以前的生活不是应当如此的生活。”

  “我的全部生活都是不对头的,只是一个愚蠢的谎言。”

  可是他很快就无暇思考以前的生活了,因为他彻底陷入了莫名的病痛与死亡的恐惧之中。他甚至搞不清自己患的到底是什么病,医生的诊治只不过是拖延和欺骗,而妻子与家人的关心也近于装模作样,谁也帮不上忙,连上帝也帮不了他。伊凡·伊里奇于是触及了那个终极的困惑:

  “我在这个世界上待过,现在我要到哪里去!到哪里去?”

  他体验到了那种极度的不可思议的忧郁:

  “街上的一切都是忧郁的。马车夫们是忧郁的,房子是忧郁的,行人、店铺也都是忧郁的。”

  他感受到难以想象的彻底的孤独:

  “他脸朝沙发背躺着,处于完全孤独的状态;在喧嚣的城市里,在许多熟人中间,在家里,他是完全孤独的;无论海底,无论地下,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比这更彻底的孤独了。”

  当妻子走进房间来看望他,并敷衍似的吻他的时候,伊凡·伊里奇的内心只有责备与忌恨:

  “伊凡·伊里奇望着她,仔细地瞧着她的全身,责备她的手和脖子,责备她的白皙与丰满,责备她洁净光滑的头发,也责备她那生机勃勃的眼睛的闪光。他咬牙切齿地恨她。她一碰到他,他就恨她,而憎恨又加剧了他的痛苦。”

  病痛与死亡的恐惧,已经完全扭曲了伊凡·伊里奇的人格,摧毁了他的精神与人性。

  在这期间,只有家里的那个仆人,那个朝气蓬勃快活开朗的农民格拉西姆,那个长筒靴散发出令人愉快的松焦油气味、带进来一股冬天的新鲜凉气的格拉西姆,那个毫不嫌弃地为他倒便盆,整个晚上用肩膀帮他抬高双脚让他舒服点的格拉西姆,给了他一些感动与安慰。正是这个土地般质朴原始的格拉西姆,一方面彰显了其他人的虚伪与欺骗;另一方面,也让伊凡·伊里奇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人性的正常维度,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安抚与怜悯。这个格拉西姆甚至让他“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除了托尔斯泰,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家也好,还是现代派作家也罢,从来没有人把濒临死亡的生命状态与悲剧性过程叙述得如此真切如此透彻如此触目惊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和显耀了怜悯的拯救性价值与奇迹般的力量!

  正是凭着神奇的怜悯的力量,在小说的结尾,伊凡·伊里奇摆脱了死亡的恐惧与阴影,让自己来到了纯粹的光明之中:

  “他突然明白了,那折磨他纠缠他的东西,正从左右从四面八方一下子离开了他。他可怜他们,应该设法使他们不再痛苦,让他们也让自己摆脱这些痛苦。‘多么好啊,多么简单啊!’他想。‘可是疼痛呢?’他问自己,‘疼痛到哪里去了呢?喂,疼痛,你在哪儿呀?’

  他侧耳细听。

  ‘是的,这就是它,那有什么要紧,让它疼去吧。’

  ‘可是死亡呢?它在哪里?’

  他在寻找对死的习惯性的恐惧,但没有找到。它在哪儿,死是什么样的,他一点也不觉得恐惧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死。

  取代死的是一片光明。

  ‘原来如此!’他突然说出声来,‘多么快乐啊!’

  ……

  ‘完了!’有人在他的上方说。

  他听到这句话,心里重复了一遍,‘死已经完了,’他对自己说,‘再也没有死了。’”

  一个人在经历了死亡之后最终走出了死亡!

  也就是说,为了把悲观转化为悲悯,为了把绝望升华为慰藉,托尔斯泰在空前绝后地想象并叙述了死亡之后,终于击穿了死亡、消解了死亡——让死亡本身死亡了!

  

  2

  每隔几年,我就会把契诃夫的《草原》找出来重读一遍,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在我的心目中,纸页里的这片《草原》和大地上的草原一样宽广和浩瀚。

  《草原》这个中篇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写一个叫叶果鲁希卡的九岁的小男孩,父亲与祖母去世之后,母亲巴望他长大有出息,决定把他送到远方一个更大的城市里去念书,于是他就跟随做羊毛生意的舅舅穿过无边的大草原,独自去外地上学。开头不久,叶果鲁希卡坐上那辆“随时会散成一片片”的旧马车,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母亲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小城。到了郊外,伤心的叶果鲁希卡看到了那个绿色墓园,看到了那些白色的墓碑和十字架,他想起了“一天到晚躺在那儿”的父亲与祖母。这个时候,契诃夫先写了浮现在男孩头脑里的一个细节:

  “祖母去世以后,装进狭长的棺材,用两个五戈比的铜板压在她那不肯合起来的眼睛上。”

  接下来,我们就读到了契诃夫那好得不能再好的、击穿了死亡的奇妙叙述:

  “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常从市场上买回来松软的面包……”

  语法正确的叙述应该是,“她已经去世了,她活着的时候,常从市场上买回来松软的面包。”也就是说,“去世”已经是一个过去完成时的事实,“活着”只是现在的虚拟语气下的假定。契诃夫却天才地把它叙述成了这样一个“病句”:“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这就把“去世”与“活着”的时态与性质完全颠倒过来了,“去世”好像只是一种虚拟与假定,“活着”反倒成了现在进行时的触手可及的事实!

  因为叶果鲁希卡还是一个孩子,对死亡还没有什么概念,更何况,父亲与祖母的去世,恰恰是导致叶果鲁希卡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的原因,穿过草原之后等着他的将是可想而知的寄人篱下的孤独生涯。因此,“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契诃夫这句不讲道理的模拟童稚口吻的叙述,恰恰道出了叶果鲁希卡内心深处那迂回婉曲令人心碎的愿望:真希望心疼自己的祖母还活着啊!

  契诃夫写出这样的“病句”,就等于写出了无限的感伤与全部的怜悯。

  这个“病句”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叙述的明明是死亡,但被强调被突出的却是活着。契诃夫的叙述拥有一种梦幻般的语言魅惑与效果,在这样的叙述里,死亡可以被绕过并忽略,在这样的叙述里,祖母恍若真的活过来了一般,恍若真的可以再度为孙子买回来松软的面包。

  契诃夫的叙述向我们证明了,人类的语言拥有超越死亡的力量,而最好的语言,甚至能让人起死回生!

  在最近翻译出版的一本《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的厚书里,有一篇伊万·列昂季耶维奇·谢格洛夫写的回忆文章,他也是一个小说家和剧作家,据说曾和契诃夫保持长期的通信。在这篇《回忆契诃夫》的短文里,谢格洛夫把《草原》称之为“大自然和人物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史诗”,但他接着写道,由于契诃夫写得“相当快”,所以小说的叙述难免有瑕疵,“就像太阳也有黑点”。谢格洛夫当着契诃夫的面指出来的正是“祖母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这句话。

  在谢格洛夫的记载里,契诃夫先是叫了一声“不可能吧”,然后立即从书架上取下书,找到了那个地方,笑过之后说,“确实如此,我不知怎么会这样疏忽。不过,现在的读者才不会注意到呢。随它去吧!”

  不管契诃夫究竟写得快还是慢,我相信《草原》无疑属于人类精神创造物中的极品,其叙述被打磨得近乎完美。而以我们对契诃夫的了解,如果这句话真的是一个“疏忽”,他是决计不会“随它去”的。契诃夫知道谢格洛夫没能看出这句关于死亡的叙述的特别用意,他明白谢格洛夫未必了解“破格修辞”的妙处,但他是一个多么儒雅多么温和的人啊,他可不想拂了谢格洛夫的一片好心,更不想让朋友难堪或下不来台,所以,只好将错就错假戏真做地承认了自己的“疏忽”。

  一般来说,回忆录总是难免一厢情愿,就像文学史总是粗枝大叶一样。所以读这一类书籍,必须多长个心眼,才能防止以讹传讹,才能换来莞尔一笑。

  3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经历了他的一生,蹒跚到生命的终点,在耗尽了全身的能量和最后一丝力气之后,才油尽灯灭,被死亡带走。

  在中篇小说《殉教者圣曼奴埃尔·布埃诺》快结束的地方,处于弥留之际的神父圣曼奴埃尔·布埃诺,让村人用椅子把他抬到教堂,他要在那儿与村民告别,并为他们祝福和祈祷。乌纳穆诺这时候显现了一个作家对人物的无限同情与悲悯,他让神父说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番话:

  “我的孩子们,我只讲几句话,因为我觉得我几乎连死的力气都没有了……”

  “连死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个人难道不是没有了力气才死的吗?难道死还需要力气?乌纳穆诺的叙述完全违反了死亡的常识,背离了人们熟悉的死亡现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乌纳穆诺在这篇小说里塑造的曼奴埃尔·布埃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神父,他终其一生用自己的宗教活动,用祈祷和弥撒,用敬业尽职的言行,让村民们相信上帝、天堂和来世,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们乐观地活下去,用信仰消减人生的不幸和苦痛。可实际上,他自己却是一个不相信宗教教条的人,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从未在他生命里停息,忧郁和痛苦一直折磨着他的心灵。他生活在信仰与怀疑的巨大悖论之中,他的灵与肉一直处在撕裂状态,他一辈子掩饰着生命之痛和内心的秘密,直到死亡降临的那一天。而故事的叙述者安赫拉和她的哥哥拉萨罗是唯一知晓这一秘密的两个人。

  一个笃信上帝的神父,是压根儿用不着为自己的死亡操心和担忧的,他只要把自己彻底交给上帝就行了,上帝自会将他带到天堂。但对曼奴埃尔·布埃诺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死不仅悲伤而且艰难,上帝无法帮助他,他也进不了天堂,他必须攒足生命中残存的最后的力气,自己去死!

  《殉教者圣曼奴埃尔·布埃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乌纳穆诺小说特点的作品,是长篇《雾》之外,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据说乌纳穆诺本人也同意这一看法,他曾指出:“我觉得我在这篇小说中倾注了我对生命的全部悲戚感。”

  这个中篇的叙述平稳却大气,对故事性的刻意减弱,甚至使小说显得有些沉郁。不到两万字的篇幅,但叙事的时间尺度却是漫长的一生,乌纳穆诺用一种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时间流动的叙述,在不动声色波澜不惊的平静语调中,让叙述者经历了人生,经历了信仰的真相。小说结束的时候,开始只有十来岁的叙述者,已经从小女孩变成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所以,乌纳穆诺让叙述的语气倏然间从平实跃向诗性,跃向无限沧桑:

  “此时此地,在我母亲的旧房子里写这篇回忆录时,我已经五十多岁。我的头发已经变白,我的记忆像湖泊、高山一样覆盖上了一层白雪。”

  是啊,一篇叙述了生命的全部悲戚感、刷新了死亡的观念的小说,就应该结束在如此辽阔如此诗性的语感之中啊。

  

  4

  现在回想起来,多年前的那场“劳伦斯热”,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我对劳伦斯的好好阅读。除了对所有的热闹的本能的警惕,这里边肯定还有一种逆反心理:我觉得自己早已过了需要性启蒙的年纪。然后你看看那些小说标题吧,《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妇女》,还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于是这么多年来,我在文学的意义上拒绝了也即错过了劳伦斯。

  我之所以重读或迟读劳伦斯,还要感谢英国当代作家杰夫·戴尔。我是因为听闻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而去找杰夫·戴尔的书看的,这句话也许有些过于锋芒毕露了:“绝大多数学者写的书,是对文学的犯罪!”我找到的第一本书就是超文体的跟劳伦斯有关的怪异之书《一怒之下》。在这本学者们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书里,杰夫·戴尔把劳伦斯恭认为“让我想成为作家的作家”。这本书像小说一样写出了杰夫·戴尔对劳伦斯的深入骨髓的喜爱,像传记一样写出了劳伦斯的精神个性与独特际遇,像回忆录一样写出了劳伦斯的创作生涯与卓越天赋。正如年轻作家兼译者孔亚雷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是“一阵裹挟着劳伦斯灵魂的风”,它用一种风过无痕却无坚不摧的方式告诉我们,劳伦斯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远不止是一个性爱革命者。

  享读完《一怒之下》,对劳伦斯的长久误解终于像冰雪一样消融消失。暑假前在图书馆看到黑马翻译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就顺手借了回来。

  一读之下,才发觉自己原来的偏见何其偏颇,因为杰夫·戴尔一点也没有夸张,劳伦斯的确是个大师级别的作家。他把性与欲望的火焰叙述得如此强悍如此有艺术性,对人的肉体之爱与灵魂之爱有如此深妙的把握与诗性的表达,完全刷新了此前的所有阅读经验,我知道自己错过的是一个怎样的文学天才了。此外,他对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生命异化与伤害,对贵族与贫民的阶层藩篱与隔阂,都有痛切的谴责与激烈的批判,而整个故事则水到渠成地通向了现代人生命力丧失的深刻隐喻,通向了疗救的可能。

  即使是对一个普通矿工的死亡,劳伦斯的叙述也令人惊叹和折服:

  “他死了以后,那模样儿多平静啊,好像是解脱了似的。他可是个俊小伙子,看他那么安静,那么干净,像是他自己愿意死似的,我的心都碎了。”

  “像是他自己愿意死似的”,矿工妻子通过回忆视角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这句话,这句正话反说的惊人之语,除了写出了爱之深与痛之切,也写出了死里的生或死后的生——透过死亡看到的生,这绝对是文学史上关于死亡叙述的一次反向突破和超越!

  同样,在著名的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的结尾,劳伦斯再度张开慧眼或天眼,在死亡中看到了不死,看到了生命:

  “两个人的尸体并排陈放在停尸所里,一个又白又瘦,直挺挺地安息着;另一个那么年轻,还没有受到岁月的折磨,看上去仿佛随时都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

不孕症与辅助生殖txt

  ……试读结束,阅读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微店订阅。

  创作谈

  

  《用叙述穿越死亡》创作谈

  文/张亦辉

  1

  《北京文学》的读者朋友们好。

  《用叙述穿越死亡》是我近年所写的文学系列随笔中的一篇,它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梳理与阐发了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并从语言与细节的角度,展现了作家们是如何用天才的想象与神妙的叙述击穿并超越了这个主题。

  2

  在某种意义上,我把中年后转向文学随笔的系列写作,看成是年轻时的小说创作经历的回声般延续。对我而言,小说与随笔虽是性质迥异的语言劳作,但它们却有相同的根柢或内核:都源于对文学的与生俱来般的迷恋,源于对阅读的存在主义层面的热爱,当然,也源于对生命虚无的忧虑与时间荒芜的恐惧。

  3

  这些随笔采用的是跳宕却绵延的札记语体和自由流转的片断性扩展方式,它们完全逸出了文学批评的范式,几乎与理论与概念无关。我希望它们是文本细读的心灵反映,是对杰出作家的语言造化与叙述奥妙的感应与钦敬,是对经典作品的经典性指认与独创性礼赞。

  与相对理性的文学批评者不同,早年的小说写作经历与经验,让我拥有的是一种体恤般设身处地的文学眼光,是一种爱慕般感性的内倾视角,我最渴望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和看清的是,那些伟大的作家究竟创造了怎样的语言奇迹和叙述之道,它们抵达并触及的又是怎样的生命之魅与人性之谜。

  我想,与批评文章相比,随笔和散文无疑更适合这些语言深处的文学景致与灵魂奥秘。子宫内膜癌助孕方法

  4

  感谢《北京文学》刊发这篇脱离常规的文学随笔,这不仅需要特别的眼光,还需要足够的包容精神与文学胆量。

  我似乎与《北京文学》有缘,二十多年以前,就曾发表过我的一篇自由投稿的小说。非常感谢杨晓升主编的肯定与鼓励,让我与《北京文学》的缘分得以延续。

  - 完-

  最新获奖

  

  《北京文学》2019年第4期

  封面及目录

  

  现实中国

  一个人的森林/陈应松/38

  拯救睡眠——谨以此文献给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健康事业/李燕燕/52

  作家人气榜

  德吉梅朵/葛水平/4

  呼唤人性的善良与自尊——关于葛水平中篇小说《德吉梅朵》/王春林/36

  好看小说

  欲醒之殇/陈玺/76

  第九个名字/王薇/106

  缙云山/丰一畛/114

  李佳怡小小说三篇/124

  郑武文小小说两篇/129

  新人自荐

  告密者/马卓/132

  告密者的心安理得/李屹/159

  玫瑰已高过屋顶/刘齐来大姨妈吃什么助孕 /160

  学车记/南帆/170

  古镇/钟月玄晖/176

  最后和最初的那道光/李新勇/180

  真情写作

  涟水谣/刘克邦/183

  生死相依/林汉筠/192

  今天,清明节/何郁/198

  丹青,戊戌年的血/商泽军/200

  警报,又一次拉响!/高月娥/202

  衣架/朱夏楠/203

  一只大葫芦/王玉清/113

  风吹过/杨华/175

  文化观察

?????????????????????н???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征文选登】

  我的阅读“保卫战”/申焕/204

  当我们谈碎片化阅读时,我们在谈什么?/徐三石/206

  读书当学古人/张永乐/207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9年第4期

  封面及目录

  

  004/长夜行【原载《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常小琥

  监护室里上演着中国式的医疗故事。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医药公司悉数登场,有人治病救人,有人谋财害命,底线在哪里?如何把握合适的尺度?漫漫长夜有人艰难呼吸,为了活着;有人熬尽生命,为了良知。

甘草锌胶囊助孕

  044/知白者说【原载《作家》2019年第3期】潘军

  从台上窃书,到台下偷酒;从身着长衫,到身披官服,究竟是他复活了孔乙己,还是孔乙己附了他的体?请看潘军的现代版《孔乙己》。

  072/会见日【原载《长江文艺》2019年第3期】曹军庆

  这是关于戒毒者的故事。在别人眼中,他们自甘堕落和毁灭,但是在作者笔下,他们各自以自己最顽强的方式求救和求生。他们脸上写满惭愧、拘谨,甚至冷漠和麻木,他们的灵魂又在经受怎样的拷问?还有哪些心瘾比毒瘾更难以控制?

  102/司徒的鬼魂 【原载《青年文学》2019年第2期】凌岚

  华裔中年女性在美国的生活陷入困境,正当她失魂落魄之际,却巧遇一名神秘的印第安男子,两人碰撞出激情火花。这是天赐的礼物还是失意之人的幻觉?

  124/鸭镇疑云【原载《十月》2019年第2期】曹寇

  小镇退休教师在睡梦中离奇被害,矛头直指不良青年张亮,张被判处死刑,而十年后真相浮出水面……每个人都在一个巨大的因果链中,那些漫不经心的选择,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152/ 画魂【原载《江南》2019年第2期】计文君

  一幅拍出天价的古画,隐藏着一桩冤案,又牵扯出另一桩命案。就像画的名字——东京梦华录,众生百态,机关算尽,最终只是梦一场。

  174/ 卡扎菲魔箱【原载《小说月报·原创版》2019年第2期】陈九

  两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阴谋与爱情的纠缠,欲望与美酒的狂欢。开锁高手洞悉了魔箱的秘密,却逃不开自己的宿命。意淫也好,孤独也罢,当一切戛然而止,你看到了什么?

  207/中国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目

  208/《北京文学》2019年第3期要目

  《北京文学》投稿声明

  一、凡向我刊投稿,务请自留底稿,并将纸质稿寄《北京文学》自然来稿唯一收稿地址: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二、来稿勿寄我刊编辑或员工任何个人,以免丢失。寄往我刊编辑部的任何纸质来稿,均有专人登记、编号并交由编辑审读,三个月满未收到用稿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

  三、因人力所限,除专题征文活动外,我刊不接收电子稿。

  四、我刊编辑杜绝有偿审稿,也从未以任何方式授权其他单位及个人使用杂志社名义接收稿件,更从未以发表稿件名义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欢迎广大作者读者监督、举报,一经核实我刊将严肃处理。

  特此声明。

  《北京文学》编辑部

  《北京文学》

  国内邮发代号:2-85 国外邮发代号:M428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国内邮发代号:82-106 国外邮发代号:M1780

  刊社发行部电话:010-66031108

  线上订阅:官方微店、中国邮政、杂志铺

  电子版合作: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


参考资料

标签: